中汽协回应美国或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新关税: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
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甘肃省践行三年多来,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开发按既定方向的改革:全省按人才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工作,形成了三个有机的人才循环经济链。
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决策层认识不到这种错误的投资的潜在风险和危险,仍然想靠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投资来维持短期的高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逆着经济运行自然法则而行的宏观刺激政策,必将在未来把中国经济推向大萧条。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华尔街日报》我的经济学如诗的专栏文章中去读一下我的和田玉的故事上、下篇。把中国经济放在当代历史的长河中来审视,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现今所面临的状况,很像日本在1973年时面临的情景。记者:对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限购措施,您怎样看?您认为房地产调控将何去何从?韦森: 中国的房价已经高得十分离谱,已无法与我们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匹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和技能能胜任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和装配,且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要注意到,我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最近所热销的所说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他的热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所区别,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发生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记者: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对我们来说,现在所最担心的并不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缓慢和渐进下行,而是由金融和银行体系突然失灵而出现的大萧条。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的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也确实和现在的中国有较多相似之处。
利用这个机会,把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从出口转向国内市场会是更长远的考量。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到2003年日本7家大型银行还需要核销坏账5.6万亿日元。疯狂时代到来 真正让后世记忆犹新,并且留下了许多逸事的超级房价泡沫,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日美《广场协定》签订以后。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而且重复抵押贷款严重。
在80年代的后半期,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后,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回到上涨的轨道中去。但是考虑到对住宅实际的潜在性需求很强,所以这种调控一旦结束,房价还是会慢慢地回到上升的轨道上。
今年已经59岁,在千年古都京都经营一家公司的枥下满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1975年的时候,京都中心地区,一套30坪(1坪约等于3.3平方米)的房子大概要1500万日元。实际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包括皇室在内坐落着日本众多重要机构的东京都中心区的千代田区,当时的地价市值确实接近纽约或者一个欧洲小国的总地价。一些日本银行甚至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步扩张。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浅子和美教授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以名义GDP的变化为基础来解释的话,中国的房地产业确实存在泡沫。
但是与此相对80年代则不同了。不过现在这些事情都绝迹了。以工业的全国性重新配置和知识集约化、全国新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通信网络的形成为杠杆,一定能消除城市与农村、日本沿海与内陆的差距。由于日本长期在土地税方面存在偏差,在80年代中后期固定资产有效税率才为0.2%-0.3%,所以一直拖到1992年4月才开始征地价税,这个时候明显为时已晚,甚至在泡沫破碎以后加大了房地产下跌的幅度,进一步损害了日本经济。
实际上,《东洋经济》的该文并不以谈房价为主,而是意在探讨中国经济降速下的未来走向。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日本,为了防止尼克松冲击(即美国放弃金本位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经济恶化,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地价的上涨。
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高级主任研究员米山秀隆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房地产业的狂热也滋生了无数的富豪。
列岛改造计划是经济历史上经典的以国家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案例,其总体评价正面。实际上这种宽松的金融政策在80年代以后更进一步造就了庞大的资产泡沫。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对日本房价的概念也慢慢从热播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时代那种带着不可思议的遥望到现在感慨和中国也差不多了。但是当把房价调节到和收入相匹配的时候,就应该立即解除这些措施。这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政策失误所得到的教训。从这个角度来看,70年代的日本的房价和今天的中国还是有些不同,至少房价没有成为困扰民生和政府政策的头等大事,即使在一些大城市,也不至于奋斗一辈子都没有买房的希望。
东京依然是世界上寸土尺金之地,尽管其相对历史最高峰已经大大缩水。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我并不认为现在已经陷入了僵局,但是从长远来看,遇到困境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因为应对泡沫经济采取的铁腕政策,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东北度过了童年的三重野康获得了平成的鬼平(鬼平是日本江户时代负责江户消防的官员,因为铁腕成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能吏)的赞誉。以股价来说,广场协定后第一个营业日的1985年9月2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平均股价是12755日元。
那年的5月2日,东证一部的上市公司股价总额达到了500万亿日元,占当时世界份额的45%,东京证券交易市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以政策来控制房价泡沫,以金融政策控制货币过度流动性等问题,尽管大家一直都是这么思考与应对房地产泡沫的,但在泡沫破灭过后,日本银行和美国联邦银行也进行了反省,认为可能泡沫无需调控。
而上世纪70年代日本房价的上涨也和宽松的金融政策有关,当时日本中央银行实行低贴现率,使得居民住宅贷款额同比增长了1.3倍。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尚没有达到这个阶段。而1984年日本银行业对房地产贷款的比例占制造业贷款的比例是27%,到1989年就上升到74%,经济已严重失衡,直接打击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其他制造业产业。而且整体经济泡沫破碎后,日本战后的经济体系也因此陷入了一种僵局。
由于《广场协定》让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所以海外热钱大量涌入日本,而且更多的日本资金也从制造业中被解放出来,日本央行为了维持景气的状况,也一直保持着低利率。到1987年底,日本全国土地的时价总额为1673万亿日元,是国土面积为日本26倍的美国全国土地时价总额的2.9倍。
普通人花个30年也是可以买下来的,当时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差不多是4万日元。1990年大阪地价开始回落,同时名古屋地价上升变平缓,1991年全国范围地价才开始回落。
1987年1月30日平均股价超过了2万日元,而到了1989年年底的12月29日,这个数字创下了38915日元的历史纪录。连续9次大幅度下调官方利率,从1985年的8.5%降低到1987年2月的2.5%,这样无疑更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的流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此,一贯主导经济发展的日本政府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发生了全国性的庞大的房价泡沫,然后这个泡沫破碎后,整个日本经济一下子陷入了超过10年的经济停滞。所谓列岛改造计划,用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在1972年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中的话来说就是:大胆转变向城市集中的洪流,将民族的活力和日本经济的强大余力发散到整个日本列岛。当中许多事情,至今让人生畏。
特别不同的一点是,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时,很多人因为名义GDP已经停止增长,所以干脆认定房价不会再涨了(也就是所谓土地神话的破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还处于‘尽管资产价格在短期内泡沫成分不小,但是考虑到总体经济成长的基础,很多人还是会考虑到房价尚有上涨的空间这样的阶段。
往往就是依靠和政府官员的关系,预先获知修建车站的地点,然后提前买下附近的土地高价牟利。进入1987年之后,可以用狂乱来形容地价的上涨了,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在一年中上涨了48.2%,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21.5%,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日本列岛改造时期。
除非泡沫会无限期持续,那才要调控。但是以大阪、名古屋为主的大都市圈地价仍在上升,由于低利率和房地产景气下房地产升值预期强烈,资金相机流入比东京地价便宜的地区。